6个年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瞬间。
但2002年10月至2007年3月的这1600余个日日夜夜,习近平同志不仅给浙江人民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更为他如今领航定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实践、积累了经验。这一段时间将永载史册。
我已经退休多年,可合上《干在实处 勇立潮头——习近平浙江足迹》的书卷,那些在习近平同志领导下工作的日子,仿佛又回到眼前。往事历历,最是情怀动人心。
“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为民情怀。
习近平同志对人民饱含深情,心中始终装着百姓。在浙江工作期间的每次调研,只要时间允许,他都要与基层群众见面、座谈。
在酷暑的建设工地,他嘱咐炊事班要多为民工提供清热解暑的食品、饮料;在隆冬的千米深井,他与煤矿工人交流合影;在偏远山村的老年公寓,他关心老人们的日常生活,亲自下厨为大家炒菜;他还明确指示,每年省委新春团拜会,一定要安排省残疾人联合会艺术团的节目……
正是因为他的心里始终装着百姓,这一句句家常,一个个举动,总会感动在场的每个人。而这份由衷而发的感情,往往会在突发事件中展露得更为真切动人。
2003年4月,杭州出现“非典”首例确诊病人。习近平同志认真听取专家们的建议后当机立断,在全国率先采取了一系列全面严防严控措施。当时,很多人不理解,可事实证明,他反复强调、亲自部署的这些措施十分必要、非常及时。最终,在抗击“非典”这场硬仗中,在全国创造了科学防控的样板。最为难得的是,在这场公共危机里,他见微知著,举一反三,下决心大力推进“卫生强省”“平安浙江”和“法治浙江”等事关浙江长治久安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习近平同志的定力就在于:人民利益始终高于一切。
“埋头苦干而不急功近利”的文化情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宝贵财富。
2006年9月27日,习近平同志满怀深情地对浙江大学广大师生讲道:
浙江的发展之所以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取决于很多因素,最根本的还是人的因素,确切地说是文化的因素在起作用。浙江文化是引领和推动浙江发展的最深层次原因,这也是我到浙江工作后体会特别深的一点。
对浙江的人文历史,习近平同志一直念兹在兹——
传承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良渚遗址保护工作,亲自担任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指导委员会主任。
提炼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习近平同志提出并诠释了“红船精神”: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推进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习近平同志总结提炼“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浙江精神,明确提出,要与时俱进地培育和弘扬浙江精神。
平时,习近平同志告诫我们,文化建设是一项不容易出“政绩”的基础工程,文化工作是一项相对务“虚”的工作。文化建设需要的是埋头苦干而不是急功近利,需要的是一砖一瓦的积累和一代一代的传承,而不是立竿见影和轰动效应。
2005年7月,我向习近平同志报告了编纂、出版两岸故宫博物院宋画藏品等建议,马上得到他的明确支持。此后整整17年,他一以贯之地关心“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的进展,多次及时作出重要批示和指示。
今年,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展览先后在浙江美术馆与嘉兴美术馆成功开展,之后还将到北京和全国各地巡展。“大系”是迄今为止全世界同类出版物中藏品收录最全、图像记录最真、印制质量最精、出版规模最大的中国绘画图像文献集成。这个项目凝聚了习近平同志的大量心血,充分展示了他对浙江文化建设的全情支持,更体现出他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情怀。
学生们参观“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嘉兴特展万画墙部分。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的务实情怀。
习近平同志一到浙江就强调:要问计于民、问计于基层。
在刚到浙江短短两个多月里,他到市、县(市、区)和省直部门调研的时间超过50%,几乎每天工作超过12个小时,有时甚至在16个小时以上。
在他的带领下,浙江省委、省政府领导带头开展调查研究,每年初都根据省委年度工作要点和领导分工确定重点调研课题。2003年至2006年,省委常委和副省长主持并完成的重点调研课题就有86项,其成果转化为100多个政策性文件和有关工作部署。“八八战略”正是调查研究的产物。
十多年来,历届浙江省委把“八八战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遵循。省第十五次党代会又明确提出“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高质量发展中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的奋斗目标。我们坚信,在省委正确领导下,浙江的明天一定更加美好!
(作者张曦,省委原常委、原秘书长,浙江大学党委原书记,浙江大学发展委员会主席 )
6个年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瞬间。
但2002年10月至2007年3月的这1600余个日日夜夜,习近平同志不仅给浙江人民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更为他如今领航定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实践、积累了经验。这一段时间将永载史册。
我已经退休多年,可合上《干在实处 勇立潮头——习近平浙江足迹》的书卷,那些在习近平同志领导下工作的日子,仿佛又回到眼前。往事历历,最是情怀动人心。
“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为民情怀。
习近平同志对人民饱含深情,心中始终装着百姓。在浙江工作期间的每次调研,只要时间允许,他都要与基层群众见面、座谈。
在酷暑的建设工地,他嘱咐炊事班要多为民工提供清热解暑的食品、饮料;在隆冬的千米深井,他与煤矿工人交流合影;在偏远山村的老年公寓,他关心老人们的日常生活,亲自下厨为大家炒菜;他还明确指示,每年省委新春团拜会,一定要安排省残疾人联合会艺术团的节目……
正是因为他的心里始终装着百姓,这一句句家常,一个个举动,总会感动在场的每个人。而这份由衷而发的感情,往往会在突发事件中展露得更为真切动人。
2003年4月,杭州出现“非典”首例确诊病人。习近平同志认真听取专家们的建议后当机立断,在全国率先采取了一系列全面严防严控措施。当时,很多人不理解,可事实证明,他反复强调、亲自部署的这些措施十分必要、非常及时。最终,在抗击“非典”这场硬仗中,在全国创造了科学防控的样板。最为难得的是,在这场公共危机里,他见微知著,举一反三,下决心大力推进“卫生强省”“平安浙江”和“法治浙江”等事关浙江长治久安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习近平同志的定力就在于:人民利益始终高于一切。
“埋头苦干而不急功近利”的文化情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宝贵财富。
2006年9月27日,习近平同志满怀深情地对浙江大学广大师生讲道:
浙江的发展之所以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取决于很多因素,最根本的还是人的因素,确切地说是文化的因素在起作用。浙江文化是引领和推动浙江发展的最深层次原因,这也是我到浙江工作后体会特别深的一点。
对浙江的人文历史,习近平同志一直念兹在兹——
传承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良渚遗址保护工作,亲自担任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指导委员会主任。
提炼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习近平同志提出并诠释了“红船精神”: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推进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习近平同志总结提炼“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浙江精神,明确提出,要与时俱进地培育和弘扬浙江精神。
平时,习近平同志告诫我们,文化建设是一项不容易出“政绩”的基础工程,文化工作是一项相对务“虚”的工作。文化建设需要的是埋头苦干而不是急功近利,需要的是一砖一瓦的积累和一代一代的传承,而不是立竿见影和轰动效应。
2005年7月,我向习近平同志报告了编纂、出版两岸故宫博物院宋画藏品等建议,马上得到他的明确支持。此后整整17年,他一以贯之地关心“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的进展,多次及时作出重要批示和指示。
今年,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展览先后在浙江美术馆与嘉兴美术馆成功开展,之后还将到北京和全国各地巡展。“大系”是迄今为止全世界同类出版物中藏品收录最全、图像记录最真、印制质量最精、出版规模最大的中国绘画图像文献集成。这个项目凝聚了习近平同志的大量心血,充分展示了他对浙江文化建设的全情支持,更体现出他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情怀。
学生们参观“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嘉兴特展万画墙部分。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的务实情怀。
习近平同志一到浙江就强调:要问计于民、问计于基层。
在刚到浙江短短两个多月里,他到市、县(市、区)和省直部门调研的时间超过50%,几乎每天工作超过12个小时,有时甚至在16个小时以上。
在他的带领下,浙江省委、省政府领导带头开展调查研究,每年初都根据省委年度工作要点和领导分工确定重点调研课题。2003年至2006年,省委常委和副省长主持并完成的重点调研课题就有86项,其成果转化为100多个政策性文件和有关工作部署。“八八战略”正是调查研究的产物。
十多年来,历届浙江省委把“八八战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遵循。省第十五次党代会又明确提出“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高质量发展中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的奋斗目标。我们坚信,在省委正确领导下,浙江的明天一定更加美好!
(作者张曦,省委原常委、原秘书长,浙江大学党委原书记,浙江大学发展委员会主席 )